乱清

第四十七章 奇怪的名字(2/3)

一种“密保”,让军机大臣们在拟议嘉奖的时候,有一个最方便的参考。

  关卓凡的打算,是在这一两个月之间,将轩军扩充到万人以上,而所采用的办法,大抵上是变一为二,或者变一为三,以原来的每个营为基础,补充新勇,扩充到一千五百人,再按照“三兵一伕”的定例,加上一个长夫营,合共两千人。而这两千人的名称,他接受了华尔的建议,引入了一个新的名字,叫做“团”。

  这其实是从洋兵的编制里挪借来的,中国的正式军队,似乎还没有过这一级的单位。比如湘军,上万人的吉字大营下面,又分作十几个营,含义模糊,尤为容易混淆。因此用“团”这个单位,含义既明晰,又可与欧美的兵制接轨,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
  团的下面,自然还是五百人的营,而营的下面,仍是四个哨,每哨编为四个什,在每“什”之下,加设了一个新的单位“卒”,每什三卒,卒长管十个大头兵。

  这又是从华尔的洋枪队拿过来的办法。说白了,在军制这个事情上,关卓凡没有什么创新,也不想做什么创新——所谓“军制”,无非是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,逐渐形成的一套最有效的编制办法,一岗一位,都有它的道理,而欧美的兵制,更接近现代,拿过来用就是了。这不是小孩子玩过家家,自己一介书生,难道拍拍脑袋,在纸上写写画画,就真能有什么了不起的发明?

  关卓凡想,这个军制,与现代做对比,已经很接近了。卒长对应班长,什长对应排长,哨长对应连长,而营团的名字,干脆跟现代是一样的了,只是在习惯上,把营团的长官称呼为营官、团官,与现代的营长、团长,略有差异。

  各团的兵额和防地,经过数次会议的商讨,终于确定了下来,其中:

  张勇以轩军副统带兼管马队,下辖五营共两千五人,驻防泗泾

  伊克桑的克字团,下辖四营共两千人,驻防松江。

  丁先达的先字团,下辖四营共两千人,驻防青浦。

  吴建瀛的建字团,下辖三营共一千五百人,驻防南桥。

  姜德的德字团,下辖三营共一千五百人,驻防嘉定。

  福瑞斯特的洋枪一团,下辖三营共一千五百人,驻防周浦

  白齐文的洋枪二团,下辖两营共一千人,驻防奉贤。

  刘郇膏的中军营,五百人,驻防七宝。

  图林的亲兵营,五百人,驻防上海。

  这样各团的战勇有一万人,长夫三千人,加起来是一万三千人的规模。

  丁世杰仍为轩军统带,华尔则以副统带兼任总教习,白齐文因为在南汇的时候,被长矛刺中左肋,身受重伤,所以他的洋二团的团官,暂由一个叫做戈登的英官署理。

  关卓凡从原来的洋枪队里面,抽调了三十几名洋人的军官,分派给各团,有的担任各团的教习,有的则直接担任底下的营官、哨官。这是他计划中关键的一步,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,都会有很重要的作用。

  他并不担心兵源。轩军打了这样大一个胜仗,只要募兵,一定会重现当曰的踊跃。他担心的是饷——这次扩充,新增的人员和装备,加在一起又是一笔巨数。他已经命刘郇膏与各团官加紧核算,尽快把详案拿出来,他好去跟吴煦商量款子的事情。

  至于“兵贵精而不贵多”这句话,他一向持中庸的态度,一味滥招固然不可,但一味求精则是走了另一个极端——总不能说所有的仗,都交给一支特种兵去打?说来说去,中庸才是王道。在他的心目中,最理想的状态,是“比较精,也比较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