乱清

第四十一章 骑兵和工兵(2/3)

塔努加对前线的补给是这样操作的:进军初期,从查塔努加用铁路向前线运送,战线向前推进后,在前线的后方沿铁路建立二级后勤补给基地,查塔努加的物资发到这个二级基地,再由二级基地向前线发送。

  战线持续前推,二级补给基地和前线之间便出现三级补给基地,物资由查塔努加而二级补给基地,由二级补给基地而三级补给基地,由三级补给基地而前线。

  如此节节推进,铁路和物资一直跟着前线部队,直至亚特兰大。

  在这个庞大的后勤补给体系中,铁路是串起每个环节的生命线,可以想象的到,不论是在北军的前方还是后方,南军必采取一切手段破坏自身以北的铁路线,于是,随时随地修复甚至新铺出一条铁路,便成为保证北军顺利进军的必要条件。

  而查塔努加和亚特兰大之间,虽然没有类似传教士高地瞭望峰那种险要,依然是有山有河,远远谈不上一马平川。

  这在中国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事情。当时的中国,连一条铁路都没有,自然完全没有想象空间;可即便中国有了铁路,甚至之后的好几十年时间里,还是无法想象啊。

  而美国人这个时候就办得到了。

  关卓凡在心里一声长长的叹息:任重道远啊。

  负责搭桥修路的主力,是谢尔曼独步全联邦的工兵部队。

  在今后的行军作战中,关卓凡会不断见识到这支部队变戏法一般的、令人瞠目结舌的工程能力。

  相比起来,之前谢部强渡田纳西河不过是小菜一碟。

  仗还没开打,这份后勤补给计划便给了关卓凡很大的感慨,他本来认为自己已经充分认识到“国力是战争之本”这个道理,现在才发觉,认识得还是不够深刻啊。

  怪不得西点军校最重要的课程是数学;毕业了,成绩最好的去工兵,其次是炮兵和骑兵,最后才是步兵。

  东线南军那位天才统帅罗伯特李,从西点毕业之后,就当了工兵。他的成绩是那一届毕业生的第二名。

  谢尔曼西点毕业后当了炮兵,他的成绩是第六名。

  格兰特只能去当步兵,因为他的成绩是第二十一名。

  感慨完了,来看一看我敌兵力对比。

  北军两路南下大军,关卓凡走左路,谢尔曼走右路。

  左路,关总司令下辖两个军团,松江军团,二万九千人,军团长华尔;昆布兰军团,留一部守卫后勤基地,南下三万八千人,军团长兼田纳西战区司令亨利托马斯。左路军共六万七千人。

  右路,谢总司令下辖也是两个军团,俄亥俄军团,三万人,军团长约翰斯科菲尔德;孟菲斯军团,二万八千人,军团长詹姆斯麦克弗森。右路军共五万八千人。

  西部战区南下兵力共十二万五千人。

  再看对面的南军。

  南军总兵力六万人,勉强达到北军的一半。这是一支七拼八凑的部队,包括所谓的重建起来的“田纳西军团”——和查塔努加战役后烟消云散的那个原田纳西军团已经没有任何关系。这是邦联在西线能够拿出来的全部家当。人数固然远不及北军,装备给养什么的更没法和北军比。

  但关卓凡并不因此而小觑这个对手,因为它的主将是约瑟夫约翰斯顿。

  约翰斯顿是南军名将,他指挥作战稳扎稳打,不喜冒进,这也罢了,关键是约翰斯顿极善治军,深受士兵爱戴。

  南军一个叫山姆瓦金斯的士兵在家信中说:“我坚信他的部下中没有谁不愿为他从容献身的。对他来说,他